一路上的奔波,只望那一盏明灯—记我的导师郭保林

作者:梁永平 时间:2019-04-04 浏览量:

一路上的奔波,只望那一盏明灯

-记我的导师郭保林

我的导师—郭保林,是前沿院的一名普通博士生导师。谈及我们的初识,大概是在201612月,准备考研的我乘坐了一个晚上的火车从兰州赶到西安,与老师进行了短暂的一个多小时的科研交流,仅此而已,再见面已经是考研复试之后了。老师留给我的初印象就是不善言谈。

20177月,我以研究生的身份再次回到前沿院,从此开启了我和导师之间深入了解的旅程。那时候实验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有机合成领域跨越到高分子合成领域,巨大差距是我始料未及的,以至于手忙脚乱却又毫无头绪。然而每次当我把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向导师汇报时,他总是安慰道“没事的,刚入门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就这样过了比较轻松的两个月,导师告诉我:“你已经来了两个月了,实验还是要抓紧!”就是这特别简单的一句话,在我心里引起了很大的波动,我如醍醐灌顶般瞬间醒悟了该有所作为了。他常说“博士生刚来的前几个月我不会有特别要求,给大家一个入门的过渡期,可过渡期结束后我必须严格要求你们,不然那就是不负责任。”在之后的一个月内,我每天最早进实验室,晚上十一二点才走,忙碌却很充实。看到努力科研的我,导师慢慢放手,给予我充分的时间支配权。

导师在教导学生上鼓励与批评把持有度、循循善诱,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探讨科研进展情况,提出宝贵的建议,向我们传授正确高效的科研方法与思维,并十分注重学术道德的教育。

我的导师是一名十足的科研“狂魔”,几乎全年无休,无数个静谧的凌晨夜晚,总是能看到他伏案办公的身影,师母曾经说导师在国外读博士期间,他凭借自己的不懈钻研半年就攻克了一个别人两年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的课题,通宵熬夜观察一个实验现象是家常便饭,平均每年发表十篇高质量的文章。“我们都是普通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你不努力怎么才能比别人优秀呢”,这是导师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践行的一句话,认证了“你优秀的人却比你更努力”。

我的导师对学生在科研、生活上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的,我们课题组十个学生负责的三四十个课题,每一个他都如数家珍,有时候比我们自己都记得清楚。我们的每一篇文章他都特别仔细认真的修改,小到一个标点用词,大到总体的行文。而且通常是当天的稿子,第二天就能修改完成。在生活中,我们都觉得他特别平易近人,亦师亦友。在科研之余,总是关系大家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帮助疏导心理上有压力的学生,及时给予人文关怀。当得知我的母亲在西安打工的事后,时常鼓励我多去看看她。

是导师对科研的热衷于刻苦钻研的精神、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崇高的师德师范深深影响了我,他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全心全意谋划学生的未来发展深深感染了我。我从不崇拜偶像,因为我觉得每一个人的耀眼,都有其背后别人看不到的辛勤努力。而我的导师,就是一个平凡的就在身边的看得见的灯塔,以自己的实际言行践行着什么是最好的导师,给予我无限的精神力量。

前沿院2017级博士

梁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