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西迁精神”助力“双一流”建设

时间:2018-01-09 浏览量:

【中国教育报】“西迁精神”助力“双一流”建设

——对话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 2018-01-08 16:21 点击:846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要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争当建设教育强国的先锋队,引领并支撑中国教育创新发展。新的一年,为更好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国教育报推出“聚焦‘双一流’建设”系列报道。本期对话西安交通大学4位“西迁”老教授,共同思考“西迁精神”如何提升“双一流”建设内涵。

嘉宾:

潘 季教授83岁,电机专业,迁校时为电机系教师、原校党委书记

李怀祖教授84岁,机械制造专业,迁校时为生产组织教研室教师

胡奈赛教授83岁,铸造专业,迁校时为物理教研室助教

朱继洲教授82岁,机械制造专业,迁校时为工程物理系教师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质朴之语却能响彻神州,激荡于人灵魂深处。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给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老教授,指出西安交大要继续传承好“西迁精神”,殷切希望新时代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确,西安交大成长茁壮的今天就是当初交大西迁的一代人奋斗而来的,其谱写的西迁壮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迈进新时代,青年一代更要当好“西迁精神”新传人,服务“双一流”建设,交出“教育得意之作”。

传统:敢于奋斗的交大知识分子

记者: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为西安交大15位老教授回信,向您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同时希望西安交大师生继续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是什么样的动因促使您们给总书记写信?

朱继洲:学习十九大报告,尤其是总书记在报告中总结十八大以来及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伟大成绩,我们几位退休老同志备受鼓舞。同时也回想起我们自上海迁校到西安已有60余载,西迁成果不断突出,特别是2017年9月份西安交大进入国家第一批“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令我们激动不已,便决定以书信的形式把我们的心声以及西迁体会表达给总书记。

潘季:“到2035年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总书记把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前了15年。虽然我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希望为总书记所提的目标定位继续奋斗。“要出智慧、要有贡献”,这是总书记对西安交大知识分子的期望,更是对全国知识分子的号召,使我们感觉又回到青年时代,充满了力量。

胡奈赛:其实,当时西迁的不只有交大,还有一些其他高校和工厂也响应国家号召迁到了西部,交大只是成了西迁的“代名词”。60余年过去了,当初西迁的一代人有的已经去世,而健在的大多也已经坐轮椅,或是口齿不清,或是老年痴呆,想说的话都只能埋在心里。我们给总书记写信,代表的是所有西迁同志,说的是他们想说却难以表达的情感。

李怀祖:60余年的西迁历史,凝练出一种西安交大独有的大学文化——“西迁精神”。这次给总书记写信,初衷之一也是希望“西迁精神”作为学校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能为教育和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应有作用,让青年教师深刻认知献身西部建设是光荣且又自豪的时代使命。

哺育:有一流师资才有一流教学

记者:的确,时间如白驹过隙,西迁历史已有60余载,也正像李教授所说,60余年峥嵘岁月,凝练出独一无二的“西迁精神”。2017年西安交大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迎来发展新机遇。培育一流人才须先有一流师资团队,如何使“西迁精神”成为一种凝心聚力的文化力量和精神财富,推进教师教学发展?

朱继洲:“双一流”建设也可以说是西安交大办学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转变,将更需要青年教师积极踊跃投身“双一流”建设,以更加奋进姿态迈入新征程。

回想到西迁之初,校党委书记把动员教职工的工作交给我,我感觉压力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全系86%的青年教师都积极主动报名随校西迁。有的教师把房子交给了国家,有的教师先把家人安顿好再到西安助力西部建设,最终使得迁校进程得以顺利完成。这完全是教职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而为大家的一种精神表率。所以,当迁校以后面临的如三年困难时期、西北各项资源比较缺乏、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更艰难问题,也都一一克服了。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总书记谈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必讲理想信念。所以,为做好“双一流”建设工作,更要培育教师与国家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在全国教育战线开展诸如以“西迁精神”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全体教师将“四个意识”“四个服务”内化于心,全力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本科生人才培养等各项改革事业中。

胡奈赛:交大西迁最珍贵的是迁来一批有思想有大爱之人,他们不仅在西迁历史中做出巨大贡献,更成为我们治学之路的标杆。

我始终以我在交大读书时的一位老师为榜样。在西迁筹备阶段,交大派考察团到西安考察时,我的老师就叫他爱人也一同去,回来之后好做其他教职工的家属工作。不仅如此,后来老先生还让他的儿子也报考交大,同去服务西部建设。

那时候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有家”。现在我们虽已是耄耋老人,但还是坚持到学院讲课,与师生座谈,就是希望以亲身参与西迁的教师身份,更生动形象地向师生传递“西迁精神”,并希望能以“西迁精神”提升思政教育内涵,督促服务“双一流”建设的青年教师踏踏实实做好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引领学生做纯粹的、有家国情怀之人。

记者:从上海到西安,从各项条件优越到各种资源匮乏,交大西迁也可以说是一次“异地创业”,打造出如今世界知名高水平的西安交大。现在交大创业史又新增“双一流”建设版块,西安交大又将迈向怎样的新征程?

李怀祖:的确,交大西迁与西安交大建设是段很艰苦的过程。交大刚迁到西安时,食堂要解决六七百人的吃饭问题,每人每月定粮就只有30斤,每餐凭菜证限买一个菜,粮食供应紧张。但即便条件如此,很多青年教师还是会看书、备课到深夜。所以说,西安交大发展至今,是教职工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创出来。

今天,青年教师也将会成为“双一流”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要更加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艰苦创业的精神培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和打造教学名牌的“有心人”。

潘季:我也很欣慰地看到,近年来我们西安交大的师生特别勤奋。去年,西安交大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简称创新港),不到一年时间,几十栋新建楼房已封顶,其中就有一股西迁精神的劲儿。但创新港的建设和完善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会亟待突破和创新。这就需要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将个人理想追求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结合,坚定理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创新港建设成为“双一流”大学统筹教学科研目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的有力抓手。

品牌:立德树人的“交大梦”

记者:“西迁精神”内涵丰富,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意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大变强阶段,尤其需要“西迁精神”引领和支撑。如何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把“西迁精神”更深层次转化为西安交大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胡奈赛:前不久,教育部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为“西迁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了更多路径。

重实践一直是西安交大坚持的办学传统,要把“西迁精神”更深层次转化为西安交大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做好立德树人教育。

众所周知,“匠心云涂”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实际上这个项目是从我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科研实践项目。很欣慰地看到,这一项目在迭代创新中,逐渐解决了当前国内高端涂层核心技术被国外长期封锁的问题。这其中传承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更是“西迁精神”中那种家国情怀之心。

李怀祖:无论是西安交大的创业史,还是总书记的回信,都是对年青一代的鼓励,但更是一种鞭策。

从西安交大走出去的360集团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读书时就很有志向,决心要在计算机行业做出一番名堂,我就把我的办公室给他做创业空间,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是通宵达旦搞研究。这其实也是“西迁精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者身上的体现。希望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要继续加强营造开放创新氛围,重实践,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造。

潘季:我们那个时代,毛主席说过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现在总书记也讲“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交大西迁之初承担了做好原子能、近代物理等重大专业之重任,服务西部国防重工业基地建设。现在“双一流”建设下,更要依靠一流专业培育一流人才,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究竟怎样才算是一流专业?我认为不仅是水平一流,同时也要思想一流,即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深抓,始终带着感情温度服务学生,将西安交大学子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朱继洲:“西迁精神”是西安交大师生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结果,体现了西安交大人服务社会和造福西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塑造功能和激励功能等。要充分将“西迁精神”贯穿到当前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将其视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进而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氛围中立志成才。

(原文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8日6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1/08/node_7.htm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薇薇
编辑:星 火